非常风学习网 导航

《孔子家语新说·儒者的节操》之三 夙夜强学以待问

2024-06-01来源:编辑
《孔子家语新说·儒者的节操》之三

夙夜强学以待问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足见学之重要性。孔子同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夙夜强学以待问”,日以继夜的学习,渊博自己的学识,以备别人询问时,提供正确的见解。

孔子及其弟子,正是这句话的践行者。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人的智慧分四等:生下来就明白,学了后才变白,不明白就去学,不明白也不学。孔子认为自己属于“学了后才明白”的。他在《论语·述而》篇里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什么呢?《论语·学而》篇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里的“好学”就是“善学”、“至于学”的意思,志在学做君子,多做、少说,不求吃饱穿暖住的舒适,谋道不谋利,按有道德之人的行为来修正自己。

为什么要志于学呢?因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最好的解释是《论语·阳货》中孔子教育子路的话:“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喜欢仁、知、信、直、勇、刚很好,但如果不善于学习,就容易变成愚、荡、贼、绞、乱、狂。愚是不明智。喜欢仁德不善于学习,就容易因为愚蠢而受人愚弄;荡是不约束。追求智慧而不善于学习,就容易行为放荡,耍小聪明;贼是危害。讲究诚信而不善于学习,会导致危害亲人。诚信怎么还会危害亲人呢?这句话不好理解。还是用孔子的话来解释吧:“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也”。孟子的理解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绞是尖刻。为人直率却不善于学习,弊端是说话尖酸刻薄,容易刺伤别人;乱是不守规矩。做事勇猛却不善于学习,容易无视王法,作奸犯科,犯上作乱;狂是狂妄。刚强的人如不善于学习,就会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那么,怎样才算是“好学”呢?孔子认为,在当时,只有三个人算是“好学”。一个是他自己,再就是颜渊与孔文子。有经典为证。

《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好学首要在专心。孔子五十学《易》,行则在囊,坐则在侧。“读易,韦编三绝。”连接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磨断了三次,用功不谓不深。  

年轻时,携弟子南宫适亲赴周室洛阳,学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

求教于郯子,学琴于师襄。对政事和音乐痴迷到“三月不知肉味”。

最典型的是学琴师襄: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史记-孔子世家》)

学弹琴学到仿佛看到了作者的形象与品行,这种专一和深情,

可以说亘古未有。

其次是“好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不仅好问,还要像孔文子那样,能做到“不耻下问”;像颜渊那样,能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像孔子那样师无常师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再就是还要像颜回那样善于“改过”。不然就会变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犹也。”不善于根据所学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是不能算是好学的。还要能够举一反三。孔子称赞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兴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贡则认为颜回能“闻一知十”,而自己仅能做到“闻一知二”。

夙夜强学以待问。学好了,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就可以通天达地、博古通今、察往知来。就能够远可事君,迩可事父,能够应对猝然而问。孔子在世,问者频频。弟子问,君侯问,大夫问,友人问。问政、问礼、问仁、问物。凡有所问,孔子都能应对入流,给以独到的见解和准确的答复。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八佾》: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太多了,举不胜举。

孔子智多识广,几乎无所不晓。

孔子与齐景公交谈,有人报告说:“周国的使者刚到,说先王的宗庙遭了火灾。”景公追问:“哪个君王的庙被烧了?”孔子说:“这一定是釐王的庙。”景公问:“怎么知道的呢?”

孔子说:老天是公正的,上天降下的好事,一定回报给有美德的人,灾祸也是如此。釐王改变了文王和武王的制度,还制作色彩华丽的装饰,宫室高耸,车马奢侈,而无可救药。所以上天把灾祸降在他的庙上。”

景公说:“上天为什么不降祸到他的身上,而要惩罚他的宗庙呢?”

孔子说:“大概是因为文王和武王的缘故吧。如果降到他身上,文王和武王的后代不是灭绝了吗?所以降灾到他的庙上来彰显他的过错。”

一小会儿,有人报告:“受灾的是釐王的庙。”

景公吃惊地站起来,再次向孔子行礼说:“好啊!圣人的智慧,超过一般人太多了。”

孔子未卜而知,根据“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的常理,推断出正确的答案,足见其对事理的通达。

在陈国时,有一只隼鸟死在了陈侯的厅堂上,射穿它的箭的箭杆是楛木制成,箭头是石头的,长度有一尺八寸。陈惠公让人拿着死鸟到孔子的馆舍询问这件事。

孔子说:“隼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啊!这是肃慎氏的箭。从前周武王攻克商朝,打通了通向各少数民族的道路,让他们以各自的特产来进贡,并要求按职业进贡物品。于是慎肃氏进贡了用楛木作杆石头作箭头的箭,长有一尺八寸。武王让人在箭杆的末端刻上‘肃慎氏贡楛矢’几个字,把它赏给他的女儿大姬。女儿嫁给胡公,封在陈地。您如果派官员到从前的府库中去找,就可以得到。”

陈惠公派人去找,得到写有金字的简牍,果然和孔子说得一模一样。

《孔子家语》:“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王使使聘于鲁,问於孔子。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 ’。使者返。王遂食之,大美久之”。

《孔子家语.辩证》: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公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使使聘鲁,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祥也。昔儿童有屈起一脚,振讯两眉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也。急告民趋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雨为灾。顷之,大霖雨,水溢泛诸国,伤害民人。惟齐有备不败。

看来学识渊博,不但能辨识方物,推理事宜,而且还可以教人防灾避祸,救民于水火啊。真乃学之时义大矣哉!不知戊戌夏季雨祸之前,故齐国腹地寿光、高密等受灾严重的地方,亦有单足之鸟舞于庭乎?纵有,又有谁能识得其中预兆?

过去讲“学会千般艺,货于帝王家”,今天讲回报社会,服务大众。古人学习追求通识,今人学习专务一精。孰短孰长,不好评说。但不管怎样,夙夜强学的态度还是应该提倡的。

首页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非常风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