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风学习网 导航

数学家的小故事,20字左右的,急需啊。。。。2个。

2024-06-01来源:编辑

1、欧拉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代数学》。这本书连他的几位老师都没读过。可小欧拉却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

2、华罗庚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但是他并不在意别人嘲笑他。

拓展资料: 

1、莱昂哈德·欧拉

莱昂哈德·欧拉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数学家、自然科学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圣彼得堡去世。欧拉出生于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影响。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得硕士学位。

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整个数学推至物理的领域。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欧拉对数学的研究如此之广泛,因此在许多数学的分支中也可经常见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数、公式和定理。

此外欧拉还涉及建筑学、弹道学、航海学等领域。瑞士教育与研究国务秘书Charles Kleiber曾表示:“没有欧拉的众多科学发现,今天的我们将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则认为:读读欧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师。

2、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参考资料:莱昂哈德·欧拉——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华罗庚——百度百科



1、布丰试验

法国数学家布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纸上画满了等距平行线,又拿出很多长度都是平行线一半的小针,让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圆周率的近似值。

2、数学家高斯,小学时,老师为了惩罚学生,让他们计算1一直加到100,在别人都拼命加的时候,高斯采用数字首尾想家都等于101的方法很快算了出来。

扩展资料:

1、布丰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后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布封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巨册的《自然史》,该书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等。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2、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英语: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拉丁语:Carolus Fridericus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 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1792年,进入不伦瑞克科技大学(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独立发现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数论上的“二次互反律”、素数定理、及算术-几何平均数。1795年高斯进入哥廷根大学。1796年,得到了《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之理论与方法》。1855年2月23日清晨去世。

参考资料:布丰搜狗百科高斯搜狗百科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数学会女前辈高扬芝

高扬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位数学女博士徐瑞云

徐瑞云,1915年6月15日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的数学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同意。而徐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凯屋独利的关门弟子。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当时国际上研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952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全身投入了艰苦的创建数学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的楷模,进入全国同行前列。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她翻译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译本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回答者:lionel_future - 兵卒 一级 7-20 10:13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
他的家庭,从曾祖父起,大都对天文、历法和数学很有研究。祖冲之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和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亲自观察天象,进行推算,终于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在汉以前,中国一般用三作为圆周率数值,即...

中国古代数学家-墨子 科学家小时候勤奋学习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教育故事>>名人故事:中国科学家 中国古代数学家-墨子 中国古代数学家-墨子 中国基础教育网 墨子[公元前468-376年] ,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创立了墨家学派,倡兼爱学说,《墨经》并非墨子一人所着,但书...

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蒲丰试验

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纸上画满了等距平行线,又拿出很多长度都是平行线一半的小针,让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圆周率的近似值。

2、数学家高斯,小学时,老师为了惩罚学生,让他们计算1一直加到100,在别人都拼命加的时候,高斯采用数字首尾想家都等于101的方法很快算了出来。

3.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4.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5.华罗庚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来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资料拓展:

蒲丰简介:

蒲丰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1707年9月7日生于蒙巴尔;1788年4月16日卒于巴黎。以投针与掷硬币实验而闻名。

蒲丰10岁时在第戎耶稣会学院读书,16岁主修法学,21岁到昂热转修数学,并开始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植物学。173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739年任巴黎皇家植物园园长,1753年进入法兰西学院。1771年接受法王路易十五的爵封。

高斯简介: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享年77岁),犹太人,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享有“数学王子”之称。

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为世界四大数学家。一生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他对数论、代数、统计、分析、微分几何、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力学、静电学、天文学、矩阵理论和光学皆有贡献。





1、华罗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

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2、蒲丰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3、冯卡门

小时候他在地上画画玩,他父亲为了刁难他,问他12X12等于几,冯卡门不假思索的就给出了答案,父亲又问33X56等于几,他依然不假思索的给出了答案,最后父亲有些气急败坏的问道256X123等于几,冯卡门也只是略微的想了一下就给出了答案。

4、毕达哥拉斯

传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他认为每一个都该懂些几何。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勤勉的穷人,他想教他学习几何,因此对此人建议:如果这人能学懂一个定理,那么他就给他一块钱币。

这个人看在钱份上就和他学几何了,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这学生对几何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反而要求毕达哥拉斯教快一些,并且建议:如果老师多教一个定理,他就给一个钱币。不需要多少时间,毕达哥拉斯把他以前给那学生的钱全部收回了

5、欧拉

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欧拉小时候因为问了老师星星有多少?触怒了老师的信条被退学。结果成了一个牧童,但欧拉还热爱着学习,一次围羊圈面积问题让欧拉的父亲发现了欧拉的数学才华,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 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19774294499:鏁板瀹剁殑鏁呬簨20瀛
毛忠:绛旓細鏁板闄堟櫙娑鐨勫皬鏁呬簨 鏁板瀹闄堟櫙娑﹁竟鎬濊冮棶棰樿竟璧拌矾锛屾挒鍒颁竴妫垫爲骞蹭笂锛屽ご涔熶笉鎶锛氣滃涓嶈捣銆佸涓嶈捣銆傗濈户缁濊冦傛暟瀛﹀椴侀亾澶殑灏忔晠浜 16涓栫邯寰峰浗鏁板瀹堕瞾閬撳か锛岃姳浜嗘瘯鐢熺簿鍔涳紝鎶婂渾鍛ㄧ巼绠楀埌灏忔暟鍚35浣嶏紝鍚庝汉绉颁箣涓洪瞾閬撳か鏁帮紝浠栨鍚庡埆浜轰究鎶婅繖涓暟鍒诲埌浠栫殑澧撶涓娿傛暟瀛﹀闆呰胺浼姫鍒╃殑灏忔晠浜 鐟炲+鏁板瀹堕泤...

19774294499:鏁板瀹剁殑灏忔晠浜,蹇呴』20瀛楀乏鍙崇殑,鎬ラ渶鍟娿傘傘2涓
毛忠:绛旓細2銆佽挷涓颁竴澶,娉曞浗鏁板瀹钂蹭赴璇疯澶氭湅鍙嬪埌瀹堕噷,鍋氫簡涓娆¤瘯楠.钂蹭赴鍦ㄦ瀛愪笂閾哄ソ涓寮犲ぇ鐧界焊,鐧界焊涓婄敾婊′簡绛夎窛绂荤殑骞宠绾,浠栧張鎷垮嚭寰堝绛夐暱鐨勫皬閽,灏忛拡鐨勯暱搴﹂兘鏄钩琛岀嚎鐨勪竴鍗.钂蹭赴璇:鈥滆澶у鎶婅繖浜涘皬閽堝線杩欏紶鐧界焊涓婇殢渚夸粛鍚э紒鈥濆浜轰滑鎸変粬璇寸殑鍋氫簡銆傝挷涓扮殑缁熻缁撴灉鏄細澶у鍏辨幏2212娆★紝鍏朵腑灏...

19774294499:鍗佷釜浜屽崄瀛楃殑鏁板瀹剁殑灏忔晠浜
毛忠:绛旓細1 鏁板瀹楂樻柉鍦ㄩ珮涓椂锛屾瘡澶╂櫄涓婅佸笀閮戒細缁欎粬涓涓や釜姣旇緝闅剧殑棰樼洰璁╀粬鍘荤粌锛屼絾浠栧熀鏈笂閮借兘寰堝揩瑙e喅锛屼絾鏄竴澶╋紝鑰佸笀缁欎簡涓涓锛屼粬鐢ㄤ簡涓涓櫄涓婃墠鍋氬嚭鏉ワ紝鍚庢潵鍒板鏍′竴闂佸笀锛屾墠鐭ラ亾锛岄偅涓鐩槸鑰佸笀涓嶅皬蹇冨す杩涘幓鐨勶紝閭f槸涓笘鐣屼笂鐨勬暟瀛﹂毦棰橈紝宸茬粡鍥版壈浜嗘暟瀛﹀100澶氬勾浜嗐2.杩樻槸楂樻柉锛屽皬瀛︽椂锛岃...

19774294499:绠鐭鏁板鍚嶄汉鐨勫皬鏁呬簨銆20瀛楀乏鍙銆戞
毛忠:绛旓細1.鍙ゅ笇鑵婂鑰呴樋鍩虹背寰锋浜庤繘鏀昏タ瑗块噷宀涚殑缃楅┈鏁屽叺涔嬫墜锛堟鍓嶄粬杩樺湪涓伙細鈥滀笉瑕佸紕鍧忔垜鐨勫渾鈥.锛夊悗,浜轰滑涓虹邯蹇典粬渚垮湪鍏跺纰戜笂鍒讳笂鐞冨唴鍒囦簬鍦嗘煴鐨勫浘褰,浠ョ邯蹇典粬鍙戠幇鐞冪殑浣撶Н鍜岃〃闈㈢Н鍧囦负鍏跺鍒囧渾鏌变綋绉拰琛ㄩ潰绉殑涓夊垎涔嬩簩.2.浼界綏鍗庣敓浜庣宸撮粠涓嶈繙鐨勪竴涓皬鍩庨晣,鐖朵翰鏄鏍℃牎闀,杩樺綋杩囧骞村競闀.瀹跺涵鐨...

19774294499:鏁板瀹剁殑灏忔晠浜20瀛
毛忠:绛旓細1銆佸嫆鍐吢风瑳鍗″効 鍕掑唴路绗涘崱鍎(1596-1650)娉曞浗鍝插瀹锛屾暟瀛﹀锛鐗╃悊瀛﹀锛岃В鏋愬嚑浣曞濂犲熀浜轰箣涓.浠栬涓烘暟瀛︽槸鍏朵粬涓-鍒囩瀛︾殑鐞嗚鍜屾ā鍨嬶紝鎻愬嚭浜嗘暟瀛︿负鍩虹,浠ユ紨缁庝负鏍稿績鐨勬柟娉曡锛屽鍚庝笘鐨勫摬瀛︽暟瀛﹀拰鑷劧绉慩(鍗)铔婇脯鎼呭徃钖煯娣栭璋?2銆 钂蹭赴 涓澶╋紝娉曞浗鏁板瀹惰挷涓拌璁稿鏈嬪弸鍒板閲岋紝鍋氫簡涓娆¤瘯楠...

19774294499:鏁板瀹剁殑灏忔晠浜,20瀛楀乏鍙崇殑,鎬ラ渶鍟娿傘傘2涓
毛忠:绛旓細1銆佹鎷変笉婊10宀佸氨寮濮嬭嚜瀛︺婁唬鏁板銆嬨傝繖鏈功杩炰粬鐨勫嚑浣嶈佸笀閮芥病璇昏繃銆傚彲灏忔鎷夊嵈璇诲緱娲ユ触鏈夊懗锛岄亣鍒颁笉鎳傜殑鍦版柟锛屽氨鐢ㄧ瑪浣滀釜璁板彿锛屼簨鍚庡啀鍚戝埆浜鸿鏁欍2銆佸崕缃楀簹骞兼椂鐖卞姩鑴戠瓔锛屽洜鎬濊冮棶棰樿繃浜庝笓蹇冨父琚悓浼翠滑鎴忕О涓衡滅綏鍛嗗瓙鈥濓紝浣嗘槸浠栧苟涓嶅湪鎰忓埆浜哄槻绗戜粬銆

19774294499:鏁板瀹剁殑灏忔晠浜20瀛
毛忠:绛旓細1銆佽嫃姝ラ潚 鑻忔闈1902骞9鏈堝嚭鐢熷湪娴欐睙鐪佸钩闃冲幙鐨勪竴涓北鏉戦噷銆傝櫧鐒跺澧冩竻璐紝鍙粬鐖舵瘝鐪佸悆淇敤锛屾嫾姝绘嫾娲讳篃瑕佷緵浠栦笂瀛︺備粬鍦ㄨ鍒濅腑鏃讹紝瀵鏁板骞朵笉鎰熷叴瓒o紝瑙夊緱鏁板澶畝鍗曪紝涓瀛﹀氨鎳傘傚彲鏄紝鍚庢潵鐨勪竴鍫傛暟瀛﹁褰卞搷浜嗕粬涓鐢熺殑閬撹矾銆傞偅鏄嫃姝ラ潚涓婂垵涓夋椂锛屼粬灏辫娴欐睙鐪佸叚鍗佷腑鏉ヤ簡涓浣嶅垰浠庝笢浜暀瀛﹀綊鏉ョ殑鏁...

19774294499:鏁板瀹剁殑鏁呬簨(涓嶈秴杩50瀛)
毛忠:绛旓細4锛氱憺澹鏁板瀹娆ф媺锛氭鎷夊皬瀛﹀氨琚紑闄や簡锛屽洜涓轰粬闂殑闂澶锛岀粰鑰佸笀澶鐨勯毦鍫傛湁浜鸿娆ф媺鏄厛浼氱畻鏈悗浼氳璇濈殑锛屾鎷夊緢灏忓氨鐭ラ亾绛夊懆鍘熺悊锛氬湪鍛ㄩ暱鍥哄畾鐨勬墍鏈夊浘褰紝闈㈢Н鏈澶х殑涓瀹氭槸鍦嗐5锛氳嫳鍥芥暟瀛﹀鐗涢】锛氬湪寰Н鍒嗗彂鐜扮殑浼樺厛鏉冪殑浜夋墽涓婏紝鑻卞浗鏁板瀹跺拰澶ч檰鏁板瀹朵骇鐢熶簡涓ラ噸绾犵悍銆傜墰椤夸簬鏄敤浜嗗緢澶...

19774294499:鏁板瀹剁殑绠鐭灏忔晠浜鏈夊摢浜?
毛忠:绛旓細鏁板瀹剁殑绠鐭灏忔晠浜 鏁板瀹剁殑鏁呬簨宸﹀彸 绡1 鏁板瀹堕檲鏅鼎鍦ㄥぇ瀛﹁涔︽椂锛岀敓娲绘瀬涓虹畝鏈达紝浠栧缁堢┛鐫涓浠堕粦鑹茬殑瀛︾敓瑁呫傜敱浜庡澧冭传瀵掞紝浠栫粡甯镐竴澶╁悆涓ら】楗紝涓虹殑鏄妸鐪佷笅鐨勯挶鐢ㄦ潵涔颁功銆備粬璇达細鈥滈キ鍙互涓嶅悆锛屼功涓嶅彲浠ヤ笉蹇点傗濅粬骞虫椂涓嶇湅鐢靛奖锛屼笉闅忎究鍜屼汉闂茶亰锛屽叏韬績鍦版姇鍏ュ涔犲綋涓傞偅鏃讹紝瀹胯垗鏈夋寜鏃...

19774294499:鏁板瀹剁殑鏁呬簨,瑕佸洓涓,绠鐭殑
毛忠:绛旓細2銆侀檲鏅鼎鐞嗗彂 闄堟櫙娑︽槸鎴戝浗鏈夊悕鐨鏁板瀹銆備粬涓嶇埍閫涘叕鍥紝涓嶇埍閬涢┈璺紝灏辩埍瀛︿範銆備粬瀛︿範璧锋潵锛屽父甯稿繕璁颁簡鍚冮キ鐫¤銆 鏈変竴澶╋紝闄堟櫙娑﹀湪鍚冧腑楗殑鏃跺欙紝鎽告懜鑴戣鍙戠幇澶村彂澶暱浜嗭紝搴旇蹇幓鐞嗕竴鐞嗭紝瑕佷笉锛屼汉瀹剁湅瑙佷簡锛岃繕褰撲粬鏄釜澶у濞樺憿銆備簬鏄紝浠栨斁涓嬮キ纰楋紝灏辫窇鍒扮悊鍙戝簵鍘讳簡銆傜悊鍙戝簵閲屼汉寰堝锛屽ぇ瀹舵尐鐫...

首页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非常风学习网